本文由日經BP社
提供
日產汽車(Nissan)通過觀察蜜蜂和魚群的活動開發出了自動駕駛汽車。東京大學以應用於機器人為目標,再現了昆蟲的大腦。人類能多大程度探明生物的神秘性,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中呢?
大腦中有一小片負責某種重要原始功能的區域,即「迴避危險」的部分。不僅是人類,爬蟲類、昆蟲、魚、鳥等多種生物的大腦中都有這個區域。
地球上的生命大約起源於40億年前。在這期間,人類不斷進化並傳承了許多生物的功能。探索這種功能並靈活應用,這是目前許多技術人員在做的事情。
透過靈敏的動作避免事故
「我們研究的是蜜蜂和魚群」——在日產汽車負責先進技術研究的專家型領導二見徹這樣說道。2013年9月,該公司在美國加州公開了兩輛自動駕駛汽車。在展示行駛中,當路上突然出現行人時,汽車會自動打方向盤,通過靈敏的動作平安地避開。
自動駕駛汽車的開發歷史要追溯到2008年公開的機器人車「BR23C」,該車利用了蜜蜂的飛行分析結果,這是日產與東京大學尖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的共同研究成果。
蜜蜂在飛來飛去的過程中為何不會碰撞呢?這是因為蜜蜂具備一種躲避風險的能力,可以用左右的複眼檢測周圍的情況,針對闖進自己「領地」的天敵和障礙物,瞬間轉換方向。
BR23C自動駕駛車用稱為雷射測距儀的感測器實現了掌握周圍情況的複眼功能。透過檢測投射雷射的反射光,根據時間差測量到障礙物的距離,可以根據情況加速、減速或旋轉,從而避免碰撞。
蜜蜂透過瞬間組合各種動作來躲避障礙物和天敵。二見表示,「我們把這種躲避動作數位化,使障礙物從不同方向接近時,汽車的躲避行為規則化」。根據這個規則及時切換車輪的角度,由此實現了瞬間躲避。
在BR23C之後,日產又參考了魚群的行為。
在魚群中,即使魚和魚之間的距離非常近也可以暢通無阻地游動。如果汽車也能實現同樣的行動,應該可以構築不易擁堵的高效率交通系統。
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Text RSS service —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s site,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org/content-only/faq.php#publishers. Five Filters recommends: